【尋訪中國傳統村落】漫步黃田村:當歷史潺潺流進現實
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: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:張雪子 分享到 2023-08-14 09:46:10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安徽省涇縣榔橋鎮東南部,一座名叫黃田的古村落,如一顆明珠,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黃田古村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間,這里歷代文風昌盛,人才輩出。黃田村古民居建筑群更是皖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走進這座古老又年輕的村落,順著潺潺流水走遍村中每一個角落;當我們遍訪那些美麗而獨特的民居;當我們在橋邊憩腳、在影視劇同款拍攝地打卡、與鄉人和文保工作者交談,我們深深感到,這座村子是“活”的。炊煙裊裊,雞犬相聞,時至今日,它依舊迸發著迷人的生機與魅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流水是活的

                    赴黃田村時是初夏,雨時落時停。進村一條長長青石板路,一邊是綠竹,一邊是清澈見底的鳳子河。滿目蒼翠,河水淙淙有聲,風帶來夏日山間的涼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這是進黃田村的大道。千百年來,黃田人科舉、經商、做官、在回家時,走的都是這條古道。青石板路發出幽幽的微光,這里送過離人、迎過歸人。而今,我們是客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陪我們一同探尋黃田村的,是年近七旬的榔橋鎮原黨委副書記王黎明,退休前他曾分管鎮上的旅游工作。1985年,王黎明27歲,調來榔橋鎮工作。第一次走進黃田村,他大為震撼?!皬臎]見過這么大、保存這么好的古村落?!睆拇?他與黃田結下了緣分,為黃田村的文物保護和利用耗盡了畢生心血。黃田村的每一處古建、每一個景點,他都如數家珍。這不是他的故鄉,卻勝似故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徽州傳統村落講究“風水”。臨水回望東南,即是黃田村的“水口”。遠方兩山相對,一座獅山,一座象山。山山夾峙,一座東新橋迤邐而出,橋面寬,橋身高大圓潤,如一個繡球?!蔼{象把門”,村里望不見村外,村外望不見村里,黃田村財運綿長,門戶牢不可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黃田依山傍水,背靠黃 山,海拔1174.8米,是涇縣最高峰,也是涇縣東南的屏障。黃 山、磨盤山與潭山頭之間的三角地帶,是名茶“涌溪火青”的最佳產地。每年春天,不少客人遠道而來,買最好的涌溪火青,六七百元一斤還供不應求。不僅買茶,客人還要帶水桶來,帶走石井坑山澗的水。用這里的水,才能泡出涌溪火青最好的口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水,來自鳳子河與馬沖河。二河自山谷中汩汩流淌而來,在村口交匯。村口好似船頭。河水穿村而過,為整個村莊增加了靈氣與活力。河上不遠處有座石橋,由狹長的整根石條砌成,有古意。清嘉慶年間《涇縣志》記載,村內原有“雙溪十二橋”,與揚州“二十四橋”相呼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千百年來臨水而居,黃田因水而活,因水而興。道光二十六年夏日,黃田村完成了對鳳子河的河道治理。先用卵石墁鋪河床,再砌筑河堤,一直修到榔橋鎮。河堤有一人多高,水流通暢。二百年來,河水不曾漫過路面,黃田村不受水患之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古建是活的

                    粉墻黛瓦,錯落有致,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見證了黃田村的千年歲月,也是今日黃田村寶貴的財富。黃田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,共有古建筑56處,總建筑面積三萬多平方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黃田村最早是唐代名臣汪華后人中的一支世代居住的地方。北宋末年,理學家朱熹族人中的一支,遷居到黃田村附近的張香都“城山”定居。明朝萬歷年間,朱氏后人朱枱辭官不受,隱居到黃田村,并在此世代居住,繁衍生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的黃田村,是乾隆年間依工部圖紙重新規劃建造的,它不僅坐擁天地之秀美,其布局也科學合理。沿青石古道一路走來,崇德堂、榮祿大夫第、思慎堂、思永堂、聚星堂、篤誠堂……一座座明清古建筑次第出現在眼前,每一處都凝聚著古老的時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位于馬沖河畔的篤誠堂,是黃田村古建筑中最為聲名遠播的一處。清朝道光年間,黃田鹽茶商朱宗懷父子在上海經商,生意十分興隆?;丶亦l時,朱宗懷向母親說起在外見聞,從未出過遠門的母親十分向往,尤其想看一看“洋火輪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裹著小腳,又年事已高,母親無法出遠門。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,朱宗懷與兒子商議后,在家鄉仿洋船外形新建了篤誠堂,占地6500多平方米,“船頭”“旋梯”“樓倉”“跳板”齊全,整個建筑像一艘逆流而上的洋船,在傳統的徽州古建筑中獨樹一幟。這片建筑群,后來也因其形被人們稱作“洋船屋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洋船屋建成后,朱宗懷的母親遷入新居,舒心地生活了六年后去世了。一輩子不曾走出大山,丈夫兒子長年在外,但渴望看一看世界的愿望曾被看見、被珍視,這位皖南山村女子不知是否會感到欣慰?

                    走進黃田,每一處房屋前都有一片空場,開闊疏朗。臨近傍晚,通往思永堂的路口趴著一只白毛小狗,旁邊有鄉人閑坐。思永堂門前的地面上,鵝卵石拼成 “九宮格”,砌成二龍戲珠、萬字、蝙蝠、古錢等各種吉祥圖案。旁邊是四個厚重石墩,內有洞。王黎明先生說,這是當年豎旗桿用的旗桿斗。在清代,考取功名后可在門前立旗桿,文武官員形制不同。本來旗桿斗旁邊還有旗桿夾,時間久遠,只剩下了殘存的斷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思永堂是黃田朱家上五房中的五房朱慶霌、朱安邦父子于乾隆年間所建。朱安邦的兒子是清代學者、辭賦家朱珔,嘉慶七年進士。朱珔的同祖父兄弟朱理是乾隆五十二年二甲一名進士,也就是“金殿傳臚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歷代重視教育的黃田村朱氏宗族,幾百年來文運昌盛。朱珔當年中進士是二甲二名,朱珔、朱理兩兄弟也是涇縣歷史上參加科舉考試成績最好的兩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思慎堂是黃田朱家上五房中的長房敞廳,建于清代雍正、乾隆年間,占地面積達9500平方米,現保存面積4500平方米。最為壯觀的就是院內的水磨花磚墻面,這也是涇縣目前保存面積最大的花磚墻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水磨花磚,涇縣特有的一種內外墻裝飾建材,由兩種不同的泥質混合燒制而成,每一塊花磚都有著獨特的紋理,無數塊花磚組合成高大的墻壁,蔚為壯觀?;ùu更令人稱奇的地方還是“千年不沾灰”?!昂芏嗳藖砜?都問我們這個磚是不是新的,其實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  村子是活的

                    擁有燦爛的歷史與巍峨的古建,黃田村默默將一眾響亮的名號收入囊中。2006年,黃田村古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9年被授予“中國景觀村落”稱號。2012年,黃田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,2014年被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。2016年2月,黃田村創建為4A級景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但,黃田村擁有的不僅僅是歷史。它還有著現在,以及未來。隨著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不斷深入,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這顆“皖南明珠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前幾年,電視劇《大江大河》熱播,男主角宋運輝的家就在黃田村取景。電視劇播出后,很多人慕名前來。黃田村人好客,為了滿足游客們“打卡拍同款”的需求,至今,劇中的“公社”、“郵局”依然保持著劇中的場景。在社交媒體上搜索,許多游客都在此留下了倩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黃田村也在時代里變遷。這些年,黃田村不少年輕人回村發展,農家樂、民宿、鄉村旅游……昔日的崇德堂擺上了古樸的桌椅,成了孩子們研學的場所,墻上的水磨花磚吸引過不少孩子的小手輕輕觸摸。崇德堂肩負著“新時代文明實踐站”的功能,堂上掛著大紅雙喜,手寫的致謝表還未撤去,旁邊住戶家的兒子不久前剛剛在這里舉行過婚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村子還迎來了江蘇、上海等地的旅居客。依山傍水,滿眼入畫,黃田村是許多大城市來客心中的桃花源。鄉民們說,這里冬暖夏涼,夏天的晚上甚至不需要開空調。來自上海的客人帶著孩子,在這里租下一座院落,一住,就是一年半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鳳子河從古流到今,依然清澈見底。河道邊古樹參天,在水面撒下綠蔭,陽光穿透樹葉的縫隙,一點一點,波光粼粼。兩岸遍植桃樹,桃花早就謝了,桃實也已成熟,絲絳般的葉子在風中輕輕搖擺,是黃田村夏日濃綠淺綠畫卷中的一抹倩影。水邊有人洗衣,有孩童戲水。千百年來,這碧亮的河水曾映照了多少孩童清澈的眼底,又在多年之后出現在他們最深沉的夢里。最憶是徽州,在這里,歷史與現實交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榮祿大夫第旁的廂房護窗板上,花朵、蝙蝠、八仙法器的圖案仍清晰美麗,而時間,已悄悄翻過去了好幾百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(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楊菁菁/文 楊雪嬌/攝)

                    聲明:
                   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安徽商報、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;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“來源: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”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