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安徽水文發展70周年系列活動的一部分,11月16日上午,安徽水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省水文局舉行。記者從會上了解到,我省已初步建成了“天空地”一體化監測體系,水文監測已跨入“萬站行列”。
打造安徽智慧水文監測系統
1900年,蕪湖水位站的設立,開啟了我省最早的長江水位記錄。1953年1月3日,伴隨大規模治淮工程,安徽水文分站正式成立,我省有了專業的水文數據監測、整理機構。1997年,正式更名為安徽省水文局。
據介紹,剛成立水文局時,我省報汛站點僅有15個,開展預報作業僅正陽關、蚌埠、匯口、安慶四站,全部為人工觀測。而在引進計算機軟件之前,“鉛筆頭、米格紙、大刀尺”是預報員的“常規武器”。水情預報也是以人工計算為主,完成一次計算需要幾個人白天黑夜地連軸轉。
水文預報技術和信息通訊手段也相對落后,早上8點鐘的水文信息,花3個小時都不一定能收齊。
1990年到2006年,安徽水文預報實現了從有線電話、到程控電話(或自建無線通信網話)、再到“音頻數碼報汛電話”的三級跳,“音頻數碼報汛電話”以其高效、快捷、差錯率低,而一舉躍升為報汛站的重要手段。
近十年來,我省利用信息化技術,研究開發一系列分析計算模型和預報系統,快速構建和率定預報方案,實現了水文實時預報、氣象水文耦合模擬預報、逆向預報和自動預報,實現了預報成果的人機交互校正功能、預報成果的管理和發布等功能,洪水預報能力快速提升。
2023年7月開始,省水文局在全省推行水文測站標準化管理,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提升我省水文測站標準化、規范化管理水平,力爭站網規范化管理邁上新臺階。結合安徽水文監測管理需求深度開發,省水文局正在努力打造安徽智慧水文監測系統,加速傳統水文監測管理向現代化模式轉變。
水文預報預警,避免財產損失超百億元
近年來,安徽水文系統堅持“大水文”發展理念,以工程帶水文,搶抓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、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等機遇,優化水文測報站點布局,積極推進“智慧水文”建設,加快水文基礎設施提檔升級,不斷推進測驗方式方法革新,著力提升測報精度和手段,實現全省雨量、水位、蒸發、墑情、地下水等水文信息的實時監控、自動采集、固態存儲和遠程傳輸,初步建成了“天空地”一體化監測體系。如今,全省共有各類水文站點12000余處,實現全省5500余處大中小型水庫雨水情自動測報全覆蓋,水文監測已跨入“萬站行列”。
現如今,遍布江淮大地的現代化水文站點,已成為江河湖庫安全、人民安居樂業的首道防線。在迎戰1998年長江大水、2007年淮河大水、2019年“利奇馬”臺風、2020年全省性大洪水等一次次大洪水中,水文部門一次次準確測報、預報,為政府部門防汛抗洪提供了決策依據。據不完全統計,近十年來,依托高效及時的水文預報預警服務,全省累計轉移受洪水威脅群眾194萬人,避免財產損失超百億元,真正起到了哨兵和參謀作用。(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武鵬)